|
||||||
|
||||||
清晨,冉冉升起的朝阳把萨吾尔山巅染上玫瑰金色,山下一排排“大风车”欢快转动着从晨曦中露出身来,巨大的叶轮划破晨雾的弧线与远处天山雪峰交相辉映,高大的塔筒上彩绘光芒四射,与地面稀疏绿草、羊群构成动静相宜的生态画卷。这座由中国九游会J9官方网站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建成投用的新疆吉木乃200MW风电场,正以每年6.27亿千瓦时的绿电,在古丝绸之路上谱写着钢、风、电的交响诗,述说着贵州九游会J9官方网站人铸剑北疆、点亮民生的奇迹。 破晓时刻:极寒之地竖起新能源标杆 2023年9月6日,新疆吉木乃风200MW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在这个承载着“一带一路”使命的绿色工程建设中,贵州工程公司高茂鑫团队以40天完成32个基风机基础浇筑、单机21小时完成吊装、45天完成全部32台风机安装等三项行业新纪录,在戈壁深处竖起新能源建设的崭新标杆。 工程初期,恰逢新冠疫情管控升级:物资运输成本激增,哈萨克族聚居区的语言障碍、距最近县城有50公里的物资补给线,构成工程推进三大挑战。项目经理高茂鑫创新将集装箱改造成临时办公室,每三天驱车百公里采购生活物资,在摄氏零下25℃的严寒中抢修临时道路,想尽一切办法推进工程建设。 创效密码:戈壁滩里的降本创效 面对主合同中的临建、征地等模糊条款,项目团队在暴雪中七次踏勘现场,与业主展开二十三轮合同澄清谈判。通过优化集电线路路径、取消冗余电抗器设备等设计变更,累计节约成本900余万元。值得称道的是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创新:将原本1%的计取比例通过保险模式降至0.5%,直接节约保证金5万元,成为新疆区域工程保证金管理的经典范例。 面对风机基础混凝土供应难题,项目团队在戈壁滩上建起移动搅拌站,实现40天连续浇筑32个的奇迹。通过驻厂催交模式,将主变设备生产周期压缩至40天,实现GIS设备35天出厂。设备采购环节,通过谈判将风机基础单价从145万元降至136万元,此项节约资金300万元……一系列精细化管理举措,让原本预亏的项目实现扭亏为盈,创造了1700万元毛利润。 数智攻坚:21小时吊装的行业新记录 工程建设中,项目部成立党员突击队攻坚克难、演绎精彩,运用BIM技术优化吊装方案,面对突发多变的20m/s阵风和雷暴天气,创新采用“无损安装+智能监测”系统,通过激光雷达实时扫描风场数据,最大限度使用吊装窗口期,将单台吊装时间压缩至21小时。当业主、监理代表目睹32台风机在窗口期内完成并网时,不禁感叹:“这不仅创造了工程奇迹,更展现了九游会J9官方网站智慧!” 绿色生态:戈壁滩上的环保革命 项目团队创新实施“最小扰动”施工法:通过BIM技术精准定位风机桩基,将土地开挖面积减少40%;采用可降解生态护坡网,在施工区域播种耐旱草种,累计恢复植被12万平方米;建立3公里生态走廊,安装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活动轨迹,调整施工时段以避开动物迁徙期,实现工程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普惠民生:牧民家门口的幸福转变 针对现场没有通讯信号实际,高茂鑫多次到吉木乃县电信公司协调,建立了通讯基站,大大降低了现场管理难度,同时让附近牧民受益。项目还出资开设“九游会J9官方网站夜校”,为当地牧民定制培训课程,58名哈萨克族青年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成为持证风电运维技师;23位牧民妇女经过布艺、刺绣培训,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内地;开放暖气充足的集装箱宿舍,为127户牧民提供临时住所;最令人瞩目的是“风机模拟舱”,这个1:1还原风机塔筒安装的实训装置,让牧民工人在摄氏零下30℃的极寒中也能进行实操训练。 绿色丰碑:风电场里的希望之路 如今,新疆吉木乃200MW风电场以年上网6.27亿千瓦时的潺潺绿电惠及城市乡村,相比火电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28万吨,等同于60万辆轿车停用一天减少的碳排放量。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风电工程建设,不仅为当地提供1000余个劳动岗位,更通过“风电+旅游”模式,将其打造新的地标景观。 当夕阳给一个个风机镀上金边,眺望延伸至天际的铁塔、银线,人们不禁感慨:“这不仅是绿色电源的通道,更是建设大美新疆、助力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新疆吉木乃200MW风电场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