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秋高气爽的9月,一年中最美的收获时节。繁忙的大唐郓城国家电力示范项目工程现场,场区大屏幕上的投产发电的倒数计时钟正在分秒跳动。由九游会J9官方网站核电公司承建的1号机组施工现场,劳动竞赛如火如荼,塔吊挥舞着长臂,焊花点亮钢筋骨架,轰鸣的机械声与工人们的呼喊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建设乐章。在这股“千斤重担万人挑”的劲头里,一道不容忽视的安全防线同样被牢牢守住,这道防线的“守门人”,正是项目安全负责人王晓龙。 “这根电缆先固定好,再继续铺设。”在锅炉本体施工区,他弯下身子,指着脚下的一处细节,语气不疾不徐,却格外坚定。班组长连连点头,迅速带着工人调整。几分钟后,刚刚还存在的安全隐患已然消失无踪。 这样的场景在郓城项目几乎每天都会出现。王晓龙的工作,常常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要把风险化解在无形。 36岁的王晓龙,自2023年8月项目开工以来,始终奔波在施工一线。2024年11月,他牵头在项目部全面落实公司下发的《班组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和《班组“人机料法环”过程验证实施细则》,把制度从纸面落到了班组作业的“最后一百米”。在他的推动下,项目部建立起班组建制、班组长授权、工序过程验证、安全应知应会抽查等一整套规范流程,班组安全管理逐渐形成常态。 过去,施工现场偶尔会出现材料堆放不规范、作业区域交叉混乱的情况,工人们也习惯于“先干完再说”。“那样隐患太多,绝对不能抱侥幸心理。”王晓龙深知其中的利害,他带领项目安环部、工程部、物资资产部等部门逐条落实“人机料法环”要素,整合资源,督促指导班组安全管理落地,从人员培训、机械检查、材料摆放,到施工方法、作业环境,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验证,逐级确认。如今,材料定置摆放、通道畅通无阻已经成了现场的“铁律”。 “虽然王主任要求严格、管得也细,可大家伙儿的心里却踏实了。”一位老焊工笑着说。 作为百万千瓦级国家电力示范工程,大唐郓城项目肩负着引领我国高效清洁煤电发展的重任,是全球首个“压力最高、温度最高、效率最高、煤耗最低”的单轴百万千瓦等级二次再热火电机组。如此高标准,意味着安全工作容不得一丝马虎。 王晓龙深知这一点。他坚持推行班组建制,明确班组长权限和责任;推广工种“应知应会卡”提问和“红黄牌”制度清单,定期深入班组抽查;在每一次班前会上,他都要求各作业队逐一进行安全交底,把风险讲清,把责任讲明。 有一次,他在巡检时发现,有的班组工人虽然佩戴了安全帽,但帽带却系得松松垮垮。“安全帽就像安全锁,带不好等于没带。”他当场示范,耐心解释冲击力传导的原理。第二天,安环部就把正确佩戴方法制作成图文展板,张贴在各个出入口。自那以后,“系紧安全带、扣好安全帽”成了工人们的自觉动作。 王晓龙的耐心和坚持,逐渐改变了施工一线的氛围。以前,安全员巡检时,总会听到“又来挑毛病”的抱怨。现在,工人们主动汇报隐患、提醒同伴注意安全已成常态。 除了细致的管理,王晓龙还坚持推动落实责任链条——从项目领导到一线班组层层压实,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的包保体系。每月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和月度会议,他都会带着数据分析,对比不同区域的隐患数量、整改情况,并进行红旗与黑旗的评比通报。压力传导的同时,也在现场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安全管理不是喊口号,而是靠每一次执行落地。”王晓龙常说。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他全力推动隐患排查APP的使用,结合包保巡查二维码,让责任人每日签到、上传问题,实现闭环管理。看似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其实是他和团队对每一位工人的生命负责。 在投产进入日期倒计时和项目劳动竞赛的攻坚战中,王晓龙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一次次得耐心叮嘱、一遍遍地细致检查。正是这种点滴的坚守,让大唐郓城项目自开工以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如今,在鲁西南辽阔的大地上,一座钢架水泥的巨构已然拔地而起,世界首台630℃机组正逐步成型。而在这背后,有一群九游会J9官方网站人用执着和坚守筑起了这道可靠的安全防线。工地上的夜空,灯火通明,繁星闪烁,王晓龙,无疑就是其中最闪亮的那一颗。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