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J9·[china]官方网站-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千年瓷埠焕新釉
江西水电“匠心 + 巧手”重塑瓷都活态基因
来源:江西水电公司 作者:赵勇 肖瑞兰 摄影:赵勇 凌志远 时间:2025-10-21 字体:[ ] 分享:

昌江晨光里,三闾庙码头青石板凝露泛青光,苔痕缀砖缝如时光印记。漫步古巷,飞檐挑弄晓光,榫卯焕刻新纹,铜铃映曳帆影。沧桑的千年渡口在新旧交织中苏醒,展“陶舍倚岸”的瓷韵画卷。

景德镇市昌江区水生态保护提升工程(一期)是三闾庙昌江水运文化风情旅游区昌江水生态保护示范样板工程。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成为了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核心展示窗口,更以“活态遗产”的形式,推动陶瓷文化申遗进程,带动周边文旅产业增收,成为江西践行“文化强省”战略的典范。

江西水电以“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理念,统筹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匠心雕琢三闾庙千年渡,巧手焕活瓷都古街区,让沉睡的明清古码头重现“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盛景,昌江西岸自此成为串联古今的文化长廊与生态画卷。

以匠心为笔  勾勒历史“等高线”

昌江区三河村昌江水生态保护提升工程(一期)包括三河村清街及昌江河岸房屋修缮、改造及利用,管道铺设、河坡整治、景观亮化、河岸绿化、道路铺装、新建防洪墙、古码头新建与修复等,其中河坡整治面积约5000平方米,景观亮化面积约17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6000平方米,人行休闲道路铺设面积约2000平方米等。

项目建设之初,江西水电针对项目建设的特点和难点问题,抽调技术、管理、协调等多维度人才,组建了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部。面对施工场地无法封闭、作业空间完全受限、大型设备无法进场、部分墙体需要保留、协调工作难度极大等客观实际,项目部精心规划,科学部署,严格按照专家技术论证会通过的昌江区·三河村昌江水生态保护提升工程设计方案组织施工,遵循“保护历史原真性、延续功能活态性、激活文化叙事性”的原则,在“修旧如旧+创新赋能”双轮驱动下,一一破译古人的匠艺奥秘,优质地完成16000平方米的房屋修缮和1100平方米的文保建筑修缮,实现历史场景的立体复现与价值再生。

为了保护历史原真性,项目的建设者们精准捕捉文物构件的每一道岁月褶皱,用心雕凿榫卯嵌件的每一条接缝,始终严守质量标准的每一道施工工序,精准修复古街文物建筑群及三闾庙千年渡口。修复过程中,他们采用古法桐油浸注工艺,搭配防腐剂的方式对木构件进行渗透加固,提升它的抗蛀能力;采用涂刷防火涂料,设置防火分区,安装消防设施,提高街区消防能力;采用“微型钢管桩+压密注浆+扶壁柱”的工艺,提升墙体和地基的稳固性。项目还遵循“最小替换”的原则,对糟朽部分实施“嵌补榫接术”,保留核心受力结构层,真正还原了古色古香,通过可逆性材料补配、结构加固与微环境控制的方式,既延续历史风貌,又确保建筑安全,让文化遗产在匠人的匠心匠造中重焕生机。

以创新为翼 架设古今的“共振桥”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是最大挑战”,在景德镇三闾庙清街的修复现场,项目部负责人这样说。

项目部构建了“检测、治理、加固、监测”全链条保护体系,将数字技术融入文物保护,创新采用“三维扫描建模+传统榫卯修复”技术,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创新采用“微创介入”技术,对62栋明清老宅实施“大木归安、落架大修、局部木构件更换;墙体加固、择砌、补配;木楼梯、木装饰、木门窗制、安、补配”,保留50%以上原始木构件,同时植入现代抗震加固体系,使百年老屋重获新生。

为了让古栅门保留雕花门档上的包浆痕迹,项目的建设者们创新采用“三维数字建模+古法养护”工艺,既防止包浆层粉化,又保留其温润的历史触感。为了提高窑砖墙体砌筑一次验收合格率,项目部成立了QC小组,创新运用“传统工艺+现代材料”,以具有景德镇当地特色的窑砖替代常规建材砌筑外墙,不仅提升窑砖墙体砌筑的质量,而且保留手工窑变的斑驳釉色。窑砖墙体砌筑的QC成果,收到业主、监理的一致好评,分别在2023年、2024年获评江西省质量协会一等奖和江西省建筑业协会二等奖。

在项目建设全周期中,项目部不仅创新运用工艺工法,还创新运用“技术赋能+全员参与”的立体化安全防控体系,利用“码上吹哨”事故隐患报告平台,推动全民参与隐患排查,形成全覆盖、无死角的安全管理网络,及时捕捉未佩戴安全帽、临边作业未系安全带等各种高危行为,确保施工现场安全工作可控、在控。在汛期来临前,项目部还采用了可移动拆卸式的防洪墙建设,将“模块化设计+快速装配”理念融入防汛工程,既保障古街及周边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又避免破坏河岸景观。

以振兴为责 铺就民生的“幸福路”

昌江区三河村昌江水生态保护提升工程(一期)是落实“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总要求,打造好昌江百里风光带的先行示范样板工程。建设三闾庙古街,是落实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重要抓手。

承古韵匠心,铺幸福之路;秉初心如炬,照振兴征途。江西水电作为参建单位,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民生为本”,在昌江区三河村奏响了“治山水、护文脉、惠民生”的振兴协奏曲。

江西水电将“群众满意”贯穿建设全过程,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蓝图上,书写了“治一方水土、兴一处产业、富一方百姓、助一方发展”的生动实践。项目建设之初,项目部优先吸纳本地百余名村民参与施工,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培养出30余名“能工巧匠”,真正让“就业增收”成为连接“兴产业”与“富百姓”的桥梁,为乡村振兴筑牢人才与经济双支撑。

在雨污分流施工中,项目部针对毗邻文物景区的特殊环境,采取“精准勘探+柔性施工”的模式,在文物周边实施开挖作业,避免扰动明清古建筑群地基;同步为老旧居民区铺设临时导流管、设置 24 小时便民热线并上门收集独居老人生活污水,保障施工期间民生服务不断档。

项目建设期间,项目部还组建“青年突击队”挨家挨户的走访,宣讲施工期间安全出行常识,听取附近居民的诉求,为他们解决房屋外墙翻新、出行道路修整等问题。

通过江西水九游会J9官方网站设者们不舍昼夜的加紧建设,项目如期完成。如今的三闾庙古街,地下,快捷高效的排水管网,雨污分流畅通无阻;稳固耐用的房屋地基,如根扎地守护万家;地上,蜿蜒如龙的青石板路,招牌林立的百年商号,匠心独运的陶艺工坊,薪火相传的非遗展馆与街角邂逅的现代咖啡馆相映成趣,惠及周边1700余名村民,实现了现代基建与历史文脉的共生共荣。

千年窑火熔新韵,万里银波耀赣鄱。江西水电执匠心之笔在千年瓷埠的素胎上题釉,以银线勾边绘就万家灯火的釉下彩,用清泉填色晕染四季丰饶的窑变图,待岁月开窑“瓷埠焕新釉”的幸福便满溢釉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