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J9·[china]官方网站-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戈壁滩上,奏响“光伏蓝”“生态绿”和谐乐章
来源:成都院 作者:邱云 邬茂林 时间:2025-09-12 字体:[ ] 分享:

河西走廊东部,44.5万块光伏板组成的蓝色矩阵折射出的光芒,与板下沙蒿、沙蓬的新绿交相辉映。这片曾被民谣唱作“土也黄,天也黄,沙尘常现”的土地,如今正以“板上发电、板下生绿”的图景,写就光伏治沙的时代篇章。

精神接力:用光伏板延续治沙传奇

“戈壁滩,古道边,荒漠连天”——这句在古浪县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民谣,是当地生态困境的真实写照。作为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古浪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占县域面积超30%。上世纪八十年代,六位老汉在风沙前沿立下“治不好沙,死不瞑目”的誓言,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命运的馈赠总藏在困境背后。古浪县身处太阳能Ⅰ类资源区,年日照时数达2880小时,其中有效利用时数年均1750小时——相当于每年有近200个白天可高效转化太阳能。当2023年7月,中国九游会J9官方网站成都院建设团队踏上这片“黄沙埋路、飞鸟不驻”的土地,遮天蔽日的沙暴没能挡住他们的脚步,远方“六老汉”种下的防护林在风沙中倔强挺立的身影,让团队成员心中燃起信念:“要用光伏板延续治沙传奇,让阳光成为治沙新武器!”

“光伏+治沙”的创新模式,由此在黄沙之上生根。团队在连绵沙丘上架设光伏矩阵,将充沛日光转化为清洁电力;利用光伏板的遮荫效应,使地表水分蒸发减少70%,为沙蒿、沙蓬等耐旱植物创造了生存条件,让植被成活率提升50%。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协同模式,让生态修复与能源革命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4.12亿千瓦时,可满足13.7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12.36万吨。昔日的风沙口,如今成了河西走廊“绿电走廊”的重要节点。在青海一些光伏基地,成都院团队同步开展的生态修复工程同样成效显著,让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5%提升至38%,印证了“光伏蓝”与“生态绿”的共生密码。

科技破局:在极寒戈壁立起质量标杆

2023年深冬,黄花滩的气温骤降至-20℃,寒风如刀割过戈壁。按照工期要求,升压站基础混凝土浇筑必须在春节前完成——这在当地施工史上,曾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成都院团队却将“冬歇期”变为“冬工期”,用科技与担当在极寒中筑起质量丰碑。

“混凝土在低温下易受冻开裂,必须给它‘穿棉衣、生火炉’。”团队创新搭建封闭式保温棚,棚内放置多台火炉24小时供暖,由三班倒的专职人员每小时巡查添煤、记录温度,确保棚内温度始终保持在5℃以上。同时采用“多层棉被覆盖+实时温度监测”双重保障,给浇筑后的混凝土“保温养护”。为严控质量,团队建立“施工班组自检、质量专员专检、监理单位终检”的三级验收体系,每一道工序都需三方签字确认,确保工序合格率100%。

庞大的物资供应量,是另一重考验。44万多块光伏板、8587组支架,以及配套的电缆、逆变器等设备,如何在广袤戈壁实现精准调度?团队开发全周期物资管控系统,从采购、运输到安装全程追踪,实行“移交双签”制度——物资交接时供需双方共同签字确认,杜绝流转差错;建立“用量追溯”机制,5万余条物资信息录入系统,哪块光伏板安装在哪个区域、哪组支架用在哪个标段,均可一键查询,为后续运维打下坚实基础。

这套在极寒戈壁锤炼出的管理体系,很快在更多高原项目中发光。在四川甘孜光伏项目,团队沿用“保温棚+火炉”的冬季施工方案,解决了川西高原低温施工难题;在西藏昌都项目,物资管控系统适应了高原运输的复杂环境,确保设备按时到位。从河西走廊到青藏高原,成都院团队用科技创新打破了“高寒地区不宜发展光伏”的偏见。

惠民共生:让阳光照进振兴致富路

2025年6月,当电流表指针首次跃动,古浪黄花滩的沙荒地开始流淌“阳光财富”。项目每年为当地贡献税收约160万元,让闲置的沙化土地变身“永不枯竭的阳光银行”。更让村民欣喜的是,家门口的光伏项目带来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新选择。

建设期间,项目部主动吸纳500名返乡村民参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人均月收入达15000元。“以前去外地打工,一年回不了一次家,现在每天能看到娃上学,钱包也鼓了。”一位参与施工的村民道出心声。团队还通过“施工+培训”模式,让300余名村民掌握了光伏板安装、支架调试等技能,为当地培育了一批“光伏技工”。项目运营后,20个运维及技术岗位向村民开放,月薪稳定在7000元,让“技能变现”成为可能。

“光伏+”的惠民效应不止于此。在四川凉山、内蒙赤峰等地,成都院团队推广“光伏+乡村振兴”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枸杞、肉苁蓉等经济作物,实现“一地两用、立体增收”。古浪县计划依托光伏项目,发展沙漠旅游、光伏科普等产业,让“阳光经济”带动更多产业链环节,让治沙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当光伏板在沙漠草原中铺展,它不仅是发电设备,更是生态修复的“保护伞”、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新能源+”模式正为西部地区提供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新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