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岭南的晨雾尚未散尽,潮汕平原的榕树垂下缕缕气根,如同伸向水面的渴求。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场关乎850万人清泉梦想的地下远征,正悄然破晓。 9月12日,广东省重大民生水利工程——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二期隧洞实现全线贯通,标志着工程15条盾构区间全部贯通。水电十一局承建了工程施工1标。施工中,水电十一局干部职工克服区间埋深大、断裂多、裂隙水发育、上软下硬地层岩石力学性能悬殊等多种不利条件,全力进行技术攻关,推进项目施工顺利进行。特别是面对世界级地下孤石群,水电十一局在世界首创盾构机洞内双模改造,解决了工程盾构施工的最大难题,为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施工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世界级难题:出路到底在哪儿 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二期是广东省“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关键一环,建成后,可将韩江水调配至汕头等多个地区,多年平均取水量3.11亿立方米,服务人口850多万,将切实优化广东东部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其中,工程1标段分为三个区间。 2024年5月,当“粤东2号”泥水盾构机在GX2-17区间掘进至420米处时,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悄然而至。 这里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孤石滞排、上软下硬地层等问题交织,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横亘在大家面前,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传统的盾构施工方法在这些复杂地质条件下,显得力不从心,掘进效率低下,施工进度严重受阻。 扭矩剧烈波动、泥水管路滞排、仓压异常……一系列数据让现场气氛凝固。“起初以为是普通地层变化,”项目指挥长王少鹏摩挲着安全帽上斑驳的泥渍,回忆道,“立即停机保压开仓处理,短暂恢复后,大家松了口气。”然而,这仅仅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挑战凶猛的态势卷土重来。这次开仓,清理出的孤石竟多达50余块,大的直径逾八十公分,小的也有二三十公分,硬度惊人,且分布毫无章法。 “泥水盾构的天敌就是孤石。”王少鹏和项目经理刘文豪的神情凝重如铁。每一次带压开仓,都有可能导致地层扰动、高压风险,更致命的是,单次开仓耗时近20天,工程进度根本无法保证。如此规模、强度、分布无规律的孤石群地层,对泥水盾构而言,无疑是世界级的施工难题。 常规手段在超极限的现实面前纷纷折戟:调整线路?孤石群分布不均,无法绕行;改用矿山法?巨大埋深与超高水压,安全风险如泰山压顶;实施爆破?地面鱼塘密布,精准定位遥不可及;继续带压开仓?效率低下,工期告急。项目总工王海雷的回忆里充满了当时的无力感:“所有能想到的传统方案,九游会J9·[china]官方网站-真人游戏第一品牌都试了,无一可行。那时大家心里想的都是:出路到底在哪?”项目部的白板上,被红叉否决的方案连成了令人窒息的蛛网。 施工仿佛被推到了悬崖边上。 挑战极限:提前完成洞内双模改造 困境,往往会催生出最耀眼的智慧火花。 项目部多次组织业内专家到现场进行实地研判,大家坐在一起,对着复杂的地质图纸,眉头紧锁,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讨论。通过建模模拟,试图还原盾构机在复杂地层中的掘进过程,寻找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同时,现场实测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建设者们深入到盾构施工现场,收集每一个数据、记录每一个细节,为技术改造提供坚实的依据。 在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煎熬与论证后,一个突破常规的构想如同划破地层幽暗的闪电——在隧洞内将单一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改造为泥水/土压双模盾构机,使其能够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灵活切换,从而适应更加复杂的施工环境。这一想法,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煎熬中的工程建设之路。 这个方案的灵感,并非凭空而来。它深植于王少鹏对盾构技术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实战积淀。他清晰地记得在深圳地铁7号线穿越孤石地层的经验:相较于易受孤石滞排困扰的泥水模式,土压模式在处理此类难题上具有天然优势。然而,单一模式已无法克服当前复杂的地层,唯有实现双模自由切换,才能灵活制胜。 当这个想法刚为人所知时,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技术部副部长武孟龙坦言:“当时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这根本不可能。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在隧道深处进行如此复杂双模改造的先例,无经验可循,无案例可考。”地下水在改造前必须进行周密加固,作业空间极其狭窄,工期压力如利剑高悬。王少鹏与中铁装备的专家紧密协作,经历了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反复的推演计算。最终,一股决然在他心中升腾:“就这么干,九游会J9·[china]官方网站-真人游戏第一品牌就是要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 一场向极限挑战的攻坚战,正式拉开序幕。 改造任务繁重如山:改造刀盘以适应双模切削、升级泥浆系统、安装26.5吨的螺旋机、增设皮带机、泡沫系统集成……每一项都是戴着沉重镣铐跳舞。项目技术团队反复演算受力模型,自制了专用的吊装工装,在令人窒息的狭窄空间里,辅助着庞然大物一丝丝挪动、调整,让巨大的螺旋机最终严丝合缝地嵌入了预定的位置。 不足十二平米的隧洞作业空间,瞬间化作一个高温、高湿、高难度的淬火熔炉。武孟龙记忆犹新:“每次我才刚刚进去没多久,我身上的工作服就湿透了,安全帽下的头发永远黏在额头上,汗珠顺着下巴往下淌。”机电部技术员李建顺看到工友们蜷缩在机械的钢铁夹缝中,甚至蹲着进行高精度焊接安装时,内心被深深地震撼:“我看到那场景的时候,就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了心。”王少鹏根本没有时间关心自己的吃住问题,安全帽带被汗水浸透成黑色,工装后背析出片片盐霜,持续喊话让嗓子变得沙哑,却依然精准调度着每一道工序。 正是凭借这种“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铁军精神,凭借科学的组织、高效的协作和迎难而上的血性,他们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奇迹——在极端条件下,提前一个月完成了这项史无前例的洞内双模盾构机改造任务。 筑造里程碑:展现水电铁军风范 当“粤东2号”盾构机焕然新生,再次发出震撼地层的轰鸣,刀盘坚定地切向那片曾令人焦灼的孤石群时,世界隧洞工程建设史上,一个由水电十一局人筑造的里程碑,就此诞生。 为了不影响GX3-GX17区间的施工进度,项目增设“粤东16号”盾构机,双机并进,一举突破孤石群封锁。2025年9月11日,工程顺利实现全线贯通。 参战干部职工们的自豪溢于言表:“这不仅一举攻克了工程的最大瓶颈,扫清了关键障碍,更重要的是,它为全球类似极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施工,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项目经理刘文豪说:“这次成功的改造实践,其价值远超本项目本身。它为未来重大工程的前期策划、线路优化、地质精准勘探、设备科学选型以及掘进精细控制,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方案和实战蓝本。”粤东引水管理部副经理阳紫东也对世界首台双模盾构机改造给予了高度评价:“水电十一局在粤东项目中展现的专业素养、履约精神和非凡创新能力令人震撼。面对世界级难题,他们体现出的是名副其实的‘水电铁军’风范。” 不仅于此。2024年7月,台风“格美”给潮州市多地带来强降雨。在潮安区古巷镇古巷二村,项目部积极履责,迅速组织精干力量前往支援。当时年仅19岁的装载机操作手赵江浩利用装载机铲斗,将受困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救援工作从7月26日晚上9点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2点,共疏散转移受困受灾群众150余人。铲车化身“生命之舟”,一幕幕暖心瞬间不断涌现。潮州市电视台报道了此次事件,并在其公众号发表《铲车化身“生命之舟”,为你们点赞》。 当清泉最终沿着这条用智慧与汗水凿通的隧洞奔涌向前,滋润粤东大地时,那些被刀盘粉碎的亿万年玄武孤石,将化作澎湃诗行中最坚实的韵脚。 匠心铸水脉,清泉润岭南。这一攻克世界级难题的壮举,终将随着奔流的江水,成为这片土地上永恒的传说。 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隧洞施工 完成后的隧洞 庆祝贯通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