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J9·[china]官方网站-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聚焦
中国水利报:碧水穿山惠民生——探访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隧洞施工一线
来源:水电十四局 时间:2025-10-13 字体:[ ] 分享:

10月10日,《中国水利报》在第四版以《碧水穿山惠民生——探访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隧洞施工一线》为题报道了水电十四局参建的引江补汉工程建设情况。

文中写道,湖北群山之间,一条跨越山河的“水脉”正在“破壁生长”。作为南水北调后续水源工程,引江补汉工程主体几乎藏在地下,隧洞占比超过99%,是工程的绝对核心——正是这条地下通道,将成为连通长江与汉江的关键输水载体。

可这样一条超长隧洞,如何在复杂地质中稳稳挖通、高效推进?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引江补汉工程8标施工现场,TBM(硬岩掘进机)正全力开挖该标段11.67公里长的隧洞,机器轰鸣穿透岩层。

这台灵活的“地下穿山甲”,是全线唯一一台双模式硬岩掘进机,自2025年7月29日始发。它能“读懂”地质的语言,面对复杂地质自有“应对智慧”——软岩区段切换土压平衡盾构模式,以内部正压稳稳托住岩层;硬岩地带启动单护盾TBM模式,79把刀具如钢齿般啃噬坚硬岩面,从容应对工程“高地应力、高水压、高岩石强度、断层多、地下水多、软岩多”等多重挑战。

“全线10台TBM,全是中国制造!”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引江补汉工程土建8标项目部TBM负责人龙亮语气里充满自豪。这组国产重器,恰好满足引江补汉工程“大埋深、长线路、大洞径”的需求,堪称“量身定制”。

地下施工绝非坦途,每一厘米的推进都需要耐心与细致。为摸清地层“脾气”,项目部始终遵循“逢掘必探”理念,每掘进50米就要停下开展超前地质钻探,精准掌握前方地质情况,每10天左右开仓更换磨损刀具。“更换的刀具有专门的修理流程,更换钢圈、轴承后循环使用,这样既节省成本,又绿色环保。”龙亮解释道。

安全,始终是工程推进的“底线准则”。TBM10的土压平衡盾构模式能化解多数卡机风险,施工人员身上的定位信标更让人安心翻倍——通过闸机进入隧道后,数字孪生系统实时追踪位置、统计人数,一旦滞留立刻预警。

从地下转到地面,引江补汉数字孪生智能建造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正用科技守护工程。与隧洞内的轰鸣不同,这里只能听到键盘的敲击声和设备的轻响。巨大的显示屏上,所有工作面实时在线,施工画面一目了然:在这里能看到地下的一举一动,真正实现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局”把“被动监督”变成了“主动监控”。屏幕旁,数字沙盘清晰展示群山脉络、隧洞走向;后台的分布式云服务器搭载国产CPU(中央处理器),8套虚拟机高效运转,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提供算力支撑。从北斗定位监控设备运行,到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监测高边坡稳定,再到洞内超前地质预报,17项监测内容实时在线。

走进综合加工厂,一场“智慧竞速”正在上演。钢筋在数控剪切、弯曲中心等生产线上有序流转,智能机器人精准作业,以前5分钟才能弯好一根钢筋,现在40秒就能完成加工,电阻焊熔接的钢筋网片均匀得像一个模子刻的。

厂内配备的“5线8机”自动化生产线涵盖生产全流程,这座全线首个自动化钢筋厂,不断向“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的目标迈进,早已成为其他标段改造的“样板”。

“建工程,更要护好生态。”水电十四局引江补汉工程土建8标项目部总工程师何一林的话透露着对绿水青山的敬畏。隧洞开凿的渣土变废为宝,用作后续沿线防汛备料;危废间锁住污染物,废污水经一体化处理设备实现100%达标排放与回收利用;洞口边坡覆上植被生态混凝土,扬尘噪声监测设备实时“站岗”……每一项措施都在守护山河本色,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

如今,掘进机的刀具仍在与岩层交锋,管片在隧洞内不断稳稳拼合,引江补汉工程的“地下通道”正一点点向大山深处延伸。在南水北调的征程上,这不仅是一条输水动脉,更是国产装备、智能建造与生态理念共舞的和谐诗篇——待他日一泓清水穿山岭,必将带着山河的期许,开启南北水脉交融的新篇章。

网址链接:



【打印】 【关闭】